欢迎光临大为书画网    今天是:2024年4月23日 星期二 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大为书画网
名家访谈
返回上页
您当前的位置:大为书画网首页 -> 名家访谈 -> 查阅
纪念画家董兆惠先生逝世十周年(下)


来源:无    浏览次数:41166    日期:2019/6/3

 

 

2007年本文编辑与董兆惠先生在"爱心水窖"扶贫活动中

    编者按:2019年6日11日是著名画家董兆惠先生逝世十周年祭日。为了缅怀董兆惠先生,大为书画网以专刋<<纪念画家董兆惠先生逝世十周年>>为题, 分上、下两集编发纪念文章,一篇是甘肃书画界旗帜人物陈伯希先生在董兆惠先生逝世一周年时的访谈文章《惋惜之后的心痛》,另一篇是董兆惠先生的胞弟安继越先生撰写的《镌永的惠缘--怀念恩兄董兆惠先生》纪念文章,以飨读者,共同纪念和缅怀董兆惠先生。

董兆惠先生生前工作照

    董兆惠(1945年-2009年),祖籍天津,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甘肃省话剧院美术师,甘肃省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甘肃国画院常务副院长。作品《老街》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和2001年全国中国画展,并获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一等奖;《阳关击鞠图》入选第五届全国体育美展;《鼓舞太平》入选『西部辉煌』全国中国画提名展;《河源九月》入选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大展;《荷雨遗梦》、《山妹子》、《壮心不已》分别参加2003年、2004年、2005年中国美协全国中国画提名展;1994年为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主会场兰州东方红广场创作绘制百米巨幅壁画获艺术节组委会特别奖;1998年应甘肃省政府之邀为『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甘肃敦煌园创作绘制主题壁画《丝路花雨润陇原》获中央电视台、《中国画报》专题报导。其美术创作和艺术成就得到美术界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好评,作品先后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国家级机构以及美国、日本、瑞典、新加坡等国家收藏。出版有《画家董兆惠》、《董兆惠速写》、《董兆惠西北风情画》、《董兆惠国画人物个案研究》等美术专集。

本文作者安继越(右)与胞兄董兆惠合影

镌永的惠缘——怀念恩兄董兆惠先生
安继越

    飞逝的时光,无情地裹挟着我们度过一天又一天,走过一月又一月。十年了,一颗痛楚中的心,使我不敢看到他的照片,甚至不敢看到“董兆惠”三个字,更不敢回眸往事。
    我们的家是个特殊的家庭。我的外祖父、外祖母膝下无子,唯有二女。姐妹俩自小相伴,感情笃深,且对父母孝敬胜子,侍奉左右。及到成婚年龄,姐姐嫁与董家,妹妹嫁与安家,婚后两家并未分离,又共同侍奉于父母身边。董家先后生下六男二女,而安家仅有一男一女,于是遂将董家最小的男孩过继于安家,这男孩也便是今天的我,而董兆惠便是我的五哥。
    董安两家十个儿女虽不同姓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同一锅里吃饭。在这样一个祖孙三代、三个姓氏、十数口人的大家庭里,董安两位父亲共同赡养全家,资财不分董安,亲情不较疏近,人人尊老抚幼,互敬互让。弟兄们中性情与我最相近的,便是长我三岁的五哥董兆惠了。他知道很多事,我要时时追着他问长问短,亦步亦趋。他厚道,懂事,很小的孩子,就知道疼父母。凡有好吃的,总要给妈妈留一点;吃饭了大家围坐一桌,他总是嚷嚷着给妈妈留个坐;睡觉了妈妈给他被窝里放个热水袋,他又总会悄悄塞进妈妈的被窝。在外面,他学着妈妈的样子,时时处处护着我,不许别人欺负,有好吃的先让着我,热了给我擦汗,冷了就用双臂搂着我;凡听了个好故事,看了本好书,总要先讲给我听,我最早知道《水浒》、《三国》之类,都是他一段一段讲给我听的,大大地启发了我读书、听故事的兴趣。社会上有些现象、事物都是大人们的事,我不懂,又好想知道,这时往往都是他似懂非懂地悄悄告诉我,好希奇呀!这使我懂得睁开眼睛窥视外面的世界。

2007年董氏三兄弟在画展上合影

       人的艺术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吧。兆惠兄从很小便开始喜欢上画画,别人都说这是天生的,想来有道理。我家原籍乃是中国著名民间年画之乡——天津杨柳青,用今天的话说是个“书画之乡”。我的聪慧慈祥的生母,大约就具备“艺术细胞”。她心灵手巧,虽不画画,可自小剪花样(剪纸)无师自通,花鸟、鱼虫、人物、图案无需画谱,心中自有,手下自出,耄耋之年一把剪刀游刃自如,剪得窗花仍非常精彩。我的生父只上过私塾,一生忙碌,无暇侍弄翰墨,但他的书法信笔写来,一点不俗,我们的书法习作他看一眼便能讲出个一、二、三来,令人叹服。而我的养父更是在工作单位被称作"写家",是里里外外的"一支笔",他对我们兄弟们走上艺术之路都有很大影响。
       父母的艺术催化力随着他们的一言一行、一汤一羹,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在儿女们心中发生着作用。艺术的花蕾首先是在我二哥董兆俭心中萌芽,他自幼喜欢上绘画,并有幸进艺术院校深造,工作后从事舞台美术,后来成为甘肃省著名的舞台美术家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退休后致力于中国山水画创作,颇有造诣。
        兆惠兄小二哥十三岁,他有着与生俱来的艺术感觉。他好奇心强,眼光敏锐,看到身边的各种事物都有一种要画下来的欲望。他从不伸手向父母要钱买纸,那时我陪他捡来许多香烟盒、小纸片,都订成小本,用来画画。我曾见到过一张这样的小纸片,仅三指宽,二十来公分长,被分割成八个小方格,每个小方格里都画着一幅小画,至今在他的书箱里还保存有这样的小纸片,不管谁看了都不会不心动,那时他还仅仅是个孩子啊!他平时在家里除了帮大人干点杂活,其余就是写呀画呀忙个不停。周围人干活、聊天、看报、吃饭等等活动都被收入他的笔下;身旁的桌椅板凳、锅碗瓢勺、花草树木、小猫小鸡都是他写生的对象。他无论走到哪,速写本从来未离过身,笔从未离过手,人从未闲着。他这习惯就一直这样保持了一生,无冬无夏,不离不弃。因之在他后来的人物画创作中,同行们都公认他在人物造型、形体动作以及整幅作品的构图方面心快手快有独到之处,根源当于此处寻。

董兆惠与父母合影

        除速写外,他还下功夫练习素描和色彩以及中国传统笔墨线条的锤炼。他临摹了许多古画,从顾愷之、吴道子、李公麟、任伯年到敦煌壁画、永和宫壁画等等,逐一认真研习,这都为他以后的人物画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传统艺术,其根基全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粹的中国绘画,必须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营养来加以滋养,方能根壮叶茂。那时已读了不少书的兆惠兄已有了这方面的自觉。他从小学四五年级到初中阶段就通读了中国传统文学四大名著,默诵了数百首唐诗宋词和不少古文。那时书店少,书源缺,他怀揣着一点可怜的干粮,常常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他如饥似渴地读着,并先后摘抄了几大本《中国美术史》、《黄宾虹画语录》、《中国画创作技法》、《绘画色彩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简论》等等,这些手稿可惜今天大多已散佚,没有保留下来。他除了贪恋地读书以外,对与绘画相关连的其他中国传统艺术也相当热爱。他临习书法,对汉隶名帖、颜、柳楷书以及东坡、黄庭坚行草都下过很多功夫,我记得当时他临帖的纸都是两面用,全纸尽黑。他一方面是练字,另一方面又是在琢磨书法的笔墨线条,以用于绘画之中。他对篆刻也有很浓的兴趣,买来许多石料磨了刻,刻了磨,他早期的画上都用的是自己刻的印,即便近几年的画作上偶然仍能看到他早期的自治印章。他是在刻意追寻篆刻的“金石之气”,他常常卖力地给我讲述什么是“金石之气”,那时我似懂非懂,只能一个劲点头称是。他对古诗词非常喜爱,诗中的意境常常感染着他,他常将一些优美的诗句读给我听,还找来些平仄之类的诗词格律讲给我。他当时还学写过一些古诗,可惜都早已丢失了。但有一件保存至今的是1963年我过生日,他用一片宣纸剪了很小一个扇面,用赭石画了一枝极简练而又遒劲的干枝梅作底,在其上用隽秀的小行书很认真地写下了他的一首诗:

昂首不甘居人下,
修学争衡实可嘉。
夜膳不餐老黄莲,
欲飞无力教尔爬。

越弟生日之贺
六三年十月五日 惠

       他以此作为送我的生日礼物,那年他不满十九岁,我十五岁。这件56年前的小小生日礼物我完好保存至今,至珍至宝。记得那时我时时处处跟他学,他画画,我也学着画,他刻篆刻我也学着刻,他练书法我也跟着练,他写古诗,我也跟着胡诌,步步紧跟,一幅不甘居人之下的架势。有几次我求他相助,他略一迟慢,我便耍起小性子来,并声称以后再不求他,可是我怎么能离得开他呢?过一会还得求他,他拿我这个傲气的小兄弟真没办法。这就是他诗中所言之事。我后来走入书途,成就了今天的我,同时,我还不时凑首古诗,刻两枚印章,学着画几笔画,这全是他带给我的。
       十九岁那年,他工作了。十九岁,这个正需要学习、需要关爱的年龄,他却已迈开双脚步入了为生存而奋斗、为命运而奔波的人生旅途,他成为兰州人民剧院的一名美工。刚上班没几天,剧院经理拿来一张电影海报放在这位稚嫩的年轻人面前,指着那块巨大的像面墙似的大广告牌,交代说:“就照这个画吧”!倔强的他咬咬牙,硬是根据剧情,自己重新创作了一幅,并出色的绘制在大广告牌上。经理吃惊了,周围赞叹之声立刻包围了这位才华初显的小画家。
       虽然如此,但他心里明白,毕竟自己太年轻,尚缺乏实际经验,绝不能让周围的赞叹声麻疲自己对艺术的高远志向。恰在此时,从美术院校科班毕业的二哥董兆俭出现在他的身边。向来视兄如父的他如鱼得水,从此就视兄为师了。兆俭兄举一反三,只点到而不点明的深度启发式教学方法,正合于他一贯喜好独立思考、深钻苦研的个性,再加上天分和勤奋,艺术火花终于得以迸发了,他的艺术之舟就此驶入了一条快速航道,要扬帆起航了。
       大学是学子的天堂,然而社会未必就不是勤奋者的天堂。兆惠兄把自己扎扎实实的脚步踏在社会旅途上,无怨无悔地走着、画着,画着、走着。行万里路,成为他艺术苦旅中的重要途次。数十年间,他一本画夹一支笔,一袋干粮一壶水,走过了无数山川河流、城乡村寨以及戈壁大漠、森林草原。他写生、采风的步履曾到达全国很多省份和本省大多县市。有时他与人结伴同行,有时则独身前往;他曾乘马车、坐牛车、跟驴车、蹭拖拉机,更不辞长途步行去了许多偏远、蛮荒之地,伴随他的常常是饥渴、劳累、酷暑、严寒和危险,他痛苦过、恐惧过、无奈过,但从未退怯过,后悔过。大约他的真情感动了天地,
       1981年他37岁,梦寐以求的大学学习机会终于降临了,他得以跨入西安美术学院的大门参加心目中近乎神圣的学习了。如饥似渴的他,将自己十多年来丰富的美术创作实践与美院正规的课堂教学结合融汇在一起,以近乎“痴”“狂”的学习姿态投入新的学习中去。他没有那些刚出中学又进大学门的年轻学子们的优越感,有的却是一种背负十字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学的空气中不时充溢着轻浮、燥动的气息,而他则像进入宝山的迟到的探宝者感到前所未有的贪恋和紧迫。每天除了有限的吃饭和睡眠时间外,其他时间他都在学习和画画,就连课间十分钟都没有放过。天生怕见死人的他,几次夜深时都在独守一架骷髅标本,研究人体、画骨骼写生;老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他往往都是加倍完成;学习期间,近在咫尺的西安城他竟没去玩过一次。结业时,学院写给他的评语是:“学习特别刻苦,成绩非常优异”。此时,不由我联想起他年轻时曾为自己刻过的一方印章,印文是“磨针”二字,这种“铁杵磨成针”的决心,不正是他今天这种学习精神的映照吗。

       另外,在他的速写本中,我还发现过一页上用大大的字写着这样一句话:“三拖四拖已浪过四天,真可耻。"1964年7月10日",当时看到这里,我眼眶湿了:这是一位二十岁青年的自律和对自己的苛刻要求,而绝不是写来给人看的呀。数十年间,他用自己的青春、聪慧、汗水和心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收获的速写、写生、素描和各种画稿、绘画资料近万件,创作、发表、展出、流入社会、流向海外的美术作品上百件。影剧宣传画,是与他的工作岗位相关连的一部分很重要的、数量很大的作品。他创作绘制的影剧宣传画,打破了几十年来流行于全国各影剧院的临摹放大的做法,每次都根据剧情重新创意绘制。他灵活采用油画、版画、水彩、水粉、水墨、民俗画等形式,精心创作,精心绘制,使每幅宣传画都成为一件独立的精美的美术作品,令观者眼前一亮。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约四十年间,兰州市人民剧院门前的影剧宣传栏,曾一度成为酒泉路上的一道风景线,吸引着无数过往行人的眼球。当时许多绘画爱好者(有的现在都已成为画家)常常专程跑来观赏,他们至今记忆犹新。兆惠兄的影剧宣传画引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这也促动了他的大型装饰壁画的创作。

 

1994年董兆惠在东方红广场绘制百米壁画现场

董兆惠先生为东方红广场两侧绘制的百米壁画

       1994年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在兰州举办,做为兰州市“大客厅”和政治,文化中心的东方红广场,突显出其特殊的重要性。应市政府邀请,兆惠兄为东方红广场主席台创作绘制了反映甘肃悠久历史、幸福当代和光明未来的百米巨幅壁画,荣获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组委会颁发的特别奖,并带来强烈的社会反响,成为文化界和很多市民至今仍津津乐道的一件盛事。
      1998年他又受甘肃省政府之邀为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甘肃馆“敦煌园”创作绘制大型主题壁画《丝路花雨润陇原》,深茯好评,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画报》也对其进行评介报道。
       2005年他又应邀为移建的兰州文庙创作绘制了大型室内壁画《孔子六艺图》,开创了兰州室内壁画之最。此外,他还先后在1992年、1993年分别为兰州西游记宫、黄河剧院等创作绘制巨幅主题壁画,均获成功。
       由于兆惠兄笔下扎实的人物造型功底,他很早就开始染指报刊、书籍插图及连环画的创作。他画插图和连环画最让人佩服之处,便是出手极快,构图极佳,有时他边开会或边与人聊天,许多草图便出手了,于是报社、出版社有急活重活都愿找他。他创作插图、连环画能根据内容巧妙构思,版画、素描、水墨等多种手法灵活运用,屡见屡新,惟妙惟肖。他先后为《读者》、《甘肃画报》、《甘肃日报》、《甘肃文艺》、《小白杨》等数十种报刊创作插图数千幅,赢得无数喝彩。他创作的连环画《大众医院》、《一对金耳环》等均获全国大奖;他巧借古石刻形式,用水墨色彩绘制的连环画《战马推磨》,意趣横生,令人耳目一新,得到《中国连环画》的重点推介。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兆惠兄把艺术创作的主攻方向定位于中国水墨人物画方面,这使他多年积累起的人物速写、素描、写生和水墨线条等基础技法得以全面发挥。他把中国传统的工笔线描和水墨写意巧妙地融为一体,“工”而不板,“写“而不乱,成功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他“以我心,画我画”,坚决地摒弃跟风作秀,扭曲传统、俘燥虚妄的画道歪风,进入了一个清和朗润,逸翰独翔的艺术境界,使笔下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大气的精妙的艺术风格,在人物画界风貌独显,在书画市场上也越来越受到推崇。

<<老街>>

       他创作的中国画作品《老街》、《击鞠图》、《鼓舞太平》、《大河吼》、《河源九月》、《荷雨遗梦》等等先后十一次入选中国国家级展览,并曾荣获全国美展三等奖、纪念“5.23”全国美展一等奖等奖项;另获西北、西南和省级美展奖12次;获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甘肃省最高奖项“敦煌文艺奖”一等奖和甘肃省庆祝国庆55周年全省美术大展特等奖。特别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老街》,除获全国一等奖外,在兰州获得了社会广泛好评,多次被有关部门和商家复制、引用、推介。像这样一幅普通的国画作品能在一个都市引起这样的关注,形成这样一种效应,可以说是少有的。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先后为他出版了《画家董兆惠》、《当代著名画家董兆惠个案研究》、《董兆惠西北风情画》、《董兆惠速写》等多种艺术专集。1994年台湾星际机构美术公司被他的画所感动,决定授予他“金质级画家”称号;2007年一向很挑剔的瑞典诺贝尔艺术中心对他的画作予以很高评价,收藏了他的作品,并诚聘他为该中心特聘专业画家。
       性格显得有点儿急躁的兆惠兄,曾表白说:我把我的耐心、细心都给了画画。的确,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有个性的艺术家,但他却不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独行僧,他是真正把大爱献给了生活,献给了周围的亲人们、同事们、朋友们。他深深的热爱生活,他以一个艺术家的视角和情怀投入地过着每一天的生活。他是名副其实的长辈膝下的至亲至孝之子,是妻子身旁的真心懂得爱的好丈夫,是女儿面前慈祥而又可亲可敬的父亲,更是朋友、同事们心目中亲近而又诚挚可信的良师益友。
       平时他最不忍心看到别人有难处、痛苦和悲伤,每逢此时,总是尽力相助。二十多年前他曾遇一扛杂活的乞丐,见其可怜便给予帮助,这一帮便是二十多年,从未厌弃。曾在单位打工的年轻人不少,情况各异,各有苦情,他不但经济上相助,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精神上、做人上相帮,使其走上正路。他正直善良,疾恶如仇,“文革”期间,天下大乱,许多人不辨东西,而仅仅二十出头的他,是非善恶心中自有其数,违心之事绝不染手,且真心同情和尽力帮助那些受迫害者。记得有一次,他很无奈的参加完一个残忍的批斗会后回到家,心里难过不已,直用拳头捶胸,那一天他没吃饭,也没拿起心爱的画笔。他在这个喧哗的人世间,从未以夸夸其谈炫耀于世,也从不故做姿态取悦于人,他把自己一颗滚烫的心奉献于父老、亲朋、同事们面前,为别人操了很多很多的心,做了太多太多的奉献,他帮助、提携、周济过的人数也数不清,但从不计得失,不求回报。
        我家兄弟姐妹多,从大哥到小妹相差二十多岁,且分散各地,兆惠兄正处其中。兄弟姐妹谁有困难,谁家有事,都少不了他的操心和帮助,他的热心、诚心得到了全家上下的信赖,他成为了大家的一个轴心,他的家和他的办公室,成为了大家的“联络站”。他平时有了好吃的好用的,总是惦记着这个兄弟那个姐妹,往往他遇到喜爱的日用品、工艺品、书画用品等,都买两份,一份自用,一份给我,要让我与他共享。

董兆惠与老母亲

      “大孝子”是人们赠予他的一个饱含敬意的头衔。以前他多次提起古时“二十四孝”的故事,常为其感动不已,而他自己对老人的孝敬更是感动了很多人。平时不论多忙,总不忘去看望老人,守候在老人身边,陪老人聊天,讲笑话逗老人乐。凡街上出现什么新鲜好吃的、好玩的,他一定要想法买来先让老人尝试;凡剧院上演新电影、新戏,或是公园有灯展、花展,还是有什么热闹事,他总是推着自行车一前一后气喘嘘嘘接送两位老人去观看。在他的办公桌前,抬头即见的墙上挂着一枚小镜框,里面镶嵌着一帧老母亲剪窗花的照片,照片旁是母亲亲手剪的一幅以“二十四孝”王小卧鱼故事为题材的剪纸作品。他常常一个人静静凝视着镜框,这是他心中的一缕阳光,一泓清泉,一份寄托,一股力量。他曾创作过一幅《黑旋风孝母图》的中国画,题款曰:“除夕之日,老母亲手剪了王小卧鱼剪纸,作为给儿五十岁生日礼品,乃我有生得到的最宝贵奖赏。七个月后母亲离我而去,我心被挖去一块,痛哉!在久久的心痛中谨以此泣血之作献给我伟大的母亲”。这个题款正合是那小镜框的注释。画中李母那饱经沧桑、大慈大悲的面部刻画和李逵那纯真质朴、至亲至孝的感人形象,曾使无数观者为之动容,为之长太息。我想,那应该正是兆惠兄自己善良纯真心灵最深刻生动的写照。惠兄几十年来颇为人知的人生信条和座右铭就是“耐得寂寞”。他曾铭曰:“搞艺术要耐得寂寞和冷落,这样才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想一些问题,探索一些东西”。极简单极普通的语言,让人感觉那么沉重,那么厚实,那么洒脱,那么智慧。

<<孝母图>>

       在一个充斥着奢华、虚荣、浮躁、势利却又十分多彩的世界,兆惠兄言不豪、语不壮,却铿锵震耳,掷地有声。在不断到来的成就和荣誉面前,他又总是那样的淡定,平静。平时他婉拒了社会上许多抛头露面、尽显荣耀的场合和应酬,我行我素,一心埋头于钟爱的艺术事业。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社会上流行、时髦并被趋之若鹜的穿戴和用品之类,不论多么诱人,在他眼里都毋需一瞧。人手一部的手机,于他却是累赘,他以为那会影响精力集中,干扰画画,始终不同意购置。即便是办公室的那部固定电话,也是领导再三说服之后才装上的。最让人拥泪难忍的就是在他弥留之际,也不忘留下遗言,要求身后事不要张扬,不要扰人,不要俗习,甚至不留骨灰,免除祭奠……。他真正是抛却了一切浮华和虚荣,让自己在“寂寞”中苦耕,在“寂寞”中探求,在“寂寞”中奋进,在“寂寞”中永生。
       他去世后,甘肃省话剧院领导决定以剧院最高规格为他设置灵堂,为他送行。灵堂悬挂的大幅挽帐上没有写俗套的话,而是庄重地写着:“永不寂寞的画魂——董兆惠”。几十年啊!他走过了一般人不曾走过的沟和坎,他吞下了常人不曾尝过的苦与甜,他失去的是许许多多的享乐,他得到的却是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一方地,一种精神,一份情缘。
       兆惠兄走了。他留给了我们太多太重的回想和思念,更留给了我们可珍、可贵的精神财产。我与他兄弟一场,我与他携手同行数十年,我珍爱这缘分,我庆幸这缘分,我要感谢这缘分,我要把他镌刻于心里,永远永远珍藏着!

安继越
2019年5月

董兆惠作品选刋:

<<忆江南>>

<<山妹子>>

 

<<凌波含润>>

<<丝竹怀古>>

<<秋染芳心>>

<<素艳不争>>

<<醉东风>>

<<大河吼>>

作者简介:安继越,董兆惠先生之胞弟。著名书法家,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兰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等。


 
网站首页  |  艺术动态  |   网上画廊  |   书画名家  |   陇原书画  |   书画评论  |   名家访谈  |   创作心得  |   视频之窗  |  
Copyright © 2005-2020 大为书画网 (www.gsdwh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业务热线:18893142737  13893239127  邮箱:gsdwhm@163.com
地址:兰市州安宁中兴小区7-6-3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辩率
本网站所涉及的图片均来自大为书画网  最终解释权归大为书画网所有
网站ICP国家统一备案号:陇ICP备13000632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910号